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大连正努力成为市场主体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营商环境建设不断优化之“变”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营商环境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生命线。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为辽宁把脉开方。

牢记总书记嘱托,大连牵住营商环境这个“牛鼻子”,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的痼疾。

特别是2021年11月,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2022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大连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召开,部署实施未来三年营商环境升级行动方案,提出“努力把大连打造成为市场主体获得感最强的城市”。

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向前走。大连把改善和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振兴发展的“生命线”,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实现了营商环境建设的高起点转型,不断推动全市各领域高标准创新,推进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大连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

营商环境不断变好 让国企敢干显担当

市场主体“敢不敢”,很大程度上要看营商环境“优不优”。大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行稳致远的切入点,激励更多国企敢干显担当,坚定迎难而上的决心和信心。

“大连市委、市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我看到了政府为企业办实事的决心和诚意,更加坚定了我们深耕大连市场的信心。”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简称中建八局东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学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大连的营商环境连连称赞,“这两年,我们多项停工工程被盘活,大量工作由原来的跑腿办变成‘一网通办’,切切实实获得了营商环境不断变好的红利,我们将深度对接大连市发展需求,为大连市挺进‘万亿GDP城市’作出贡献。”

当前,驻连央企中建八局东北公司乘着大连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东风,进一步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大连市城市建设增添活力。

今年,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玉亭多次对中建八局东北公司承建的大连梭鱼湾足球场项目建设作出批示,尤其是在亚洲杯易地举办的情况下,要求工期不变、标准不降,为建设各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各相关部门纷纷解决施工难点堵点,做好项目建设全周期服务保障,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如今,项目各项履约进展顺利,即将竣工交付。

作为东北区域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备受关注。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绍旺曾到中建八局东北公司承建的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调研督导,研究解决项目建设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北站周边车流大,容易造成拥堵,项目在施工期间,现场大门多次因拥堵,造成车辆无法通行,耽误施工。南关岭街道在了解情况后,联络交警在高峰时段到现场指挥交通,让现场施工得以顺利进行。

目前,大连地铁4号线建设如火如荼,金家街、金三角、松江路三个车站位于闹市区,交通导改、管线电力迁移压力巨大。市交通警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急人之所急,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反复到实地调研,帮助施工方确定施工方案,全天候、全方位做好保障。中建八局东北公司大连地铁4号线项目党支部书记张晓达肩负地铁4号线征拆工作,从前一些最让人头疼的工作,在各级部门的通力配合下迎刃而解,张晓达激动地说:“交警支队、电业部门、地铁集团各个部门都想到了我们前面,提前把工作面给我们让了出来,这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感觉征拆这个活不难干。”

多年来,中建八局东北公司经营区域遍及东北、华北、华东、华中、海外等地区,与大连市同呼吸、共发展,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努力成为央地合作、强强联合的典范。

“为民营企业办实事” 让民企敢闯显活力

让民企敢闯,意味着要给民营企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项纾困惠企政策切实落地,强化闯的信心和底气。

去年9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玉亭向广大民营企业作出郑重承诺:“工商联作为出卷人,书记市长作为答卷人,民营企业家作为阅卷人,每月为企业解决十件实事,畅通党委政府和民营企业的沟通渠道,切实为民营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承诺掷地有声,践诺雷厉风行。一年来,书记市长不仅交出了一份让民营企业满意的“答卷”,更交出了大连勇当东北振兴“跳高队”,率先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必答卷。

“两年多的疫情,对我们这样的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打击颇大。尤其是去年的庄河疫情,对于正在恢复元气的我们来说,可谓雪上加霜,几乎是致命一击。”大连瑞驰企业集团董事长邓恩堂对记者坦言,“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们已学会坦然面对,绝不能松懈瑞驰集团作为大连民营企业中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内部采取更加严格、规范的管控措施,加大软硬件投入,在做好防疫的前提下,争取早日复工复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和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大连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在瑞驰集团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点,我的感触最深!”

面对疫情压力,去年12月,作为大连市食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的邓恩堂通过协会向市工商联“为民营企业办实事”平台递交了复工复产的申请,成为市工商联当月梳理上报市委、市政府研究的“十件实事”之一。

为切实做到“一企一策”,尽快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今年1月13日,市市场监管局检查组到大连瑞驰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复工复产验收,并在审核中提出选派专班管理队伍,确保防疫工作万无一失。1月19日,甘井子区政府调研组到企业调研,与相关部门研究专班设置问题,并责令区卫健局安排两名核酸检测人员进驻工厂协助采样,快速推进审核进程。1月21日,市市场监管局检查组会同甘井子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员对企业进行复工复产审核。大连瑞驰食品有限公司成为今年我市第一家复工复产的进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大连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大连金葵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培刚告诉记者:“我市有食品行业民营企业3086家,市食品行业协会会员528家。疫情防控期间,大量进口水产、肉类、水果等食品集装箱货物因无法及时清关而长时间滞港,产生巨额滞箱费,众多企业不堪重负面临生存危机。协会通过‘为民营企业办实事’平台,在政府相关部门、法院、检察院的沟通协调下,为企业争取了从宽处理的条件。”

邓恩堂介绍,受大连冷链企业委托,瑞驰集团作为大连市首站定点冷库之一,库里积压了4万吨货物,价值十几亿元。今年7月5日正式启动消杀,经过两个月消杀完毕,为困境中的冷链企业释放了资金积压难题。

疫情发生后,甘井子区委、区政府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先后协调6家银行与瑞驰集团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虽然疫情来得突然,但是企业生产基本没耽搁,外贸和国内订单都正常发货,按时交付;本地市场,由于政府多渠道帮忙宣传,整体销售额不降反升。”邓恩堂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给了企业攻坚克难的底气,也给了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巨大信心。瑞驰集团一定要坚定向海图强,为打造大连海洋食品万亿级产业集群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连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提高了审批事项集成度和共享度,使企业群众办事更方便、更高效。

外商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让外企敢投显信心

外企投不投,更要看营商环境优不优。

“过去的一年是玛弗罗零部件(大连)有限公司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两个新工厂建设先后启动,得到了大连自贸片区最有力的支持,也充分证明了当初我们选择的正确。”玛弗罗零部件(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帕维尔·古兹德克如是说。

波兰独资玛弗罗零部件(大连)有限公司18年前落户大连保税区,项目投资方波兰玛弗罗集团是全球汽车用橡胶软管、空调配管、树脂部件行业领先企业。去年,玛弗罗的空调管路总成新工厂和橡胶新工厂相继落户大连自贸片区,关键在于片区创新实施的“量体裁衣、拎包入驻”招商引资新模式。

所谓“量体裁衣、拎包入驻”模式,是以自贸片区国资公司为建设主体,按照投资者的生产工艺要求及设计偏好“量身定制”工业厂房,并承担全部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工作,让企业轻松“拎包入驻”。新模式解决了以往投资者购置土地建设周期长、初始投资大,租赁标准厂房又往往存在厂房不符合企业生产工艺布局要求,易带来安全、消防、环保隐患等问题。新模式实施以来,已有松下汽车能源、玛弗罗新工厂、氢能检测研发中心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利用此种模式落地大连自贸片区。

“空调管路总成新工厂完全按照我们的实际需要设计,周到地考虑了企业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的各种需求,而且从项目启动到设备进场调试仅用了5个月时间,比计划整整缩短了一半。”宽敞明亮的新工厂快速建成投产,让公司销售经理杨峻乙非常兴奋。更令他难忘的是,去年一场疫情来袭,位于封控区的新工厂正值设备调试和试生产的关键期。面对人员、设备及原材料因疫情无法入厂的困局,国外投资者和全厂员工心急如焚。此时,自贸片区管委会主动作为,在严格防疫的前提下,为企业打通了保障生产的“绿色通道”,确保企业按计划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为客户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大连不仅是各国投资者的宜居之地,更是企业发展的‘福地’。我在这里结交了很多朋友,大连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同时,帕维尔·古兹德克也在大连找到了归属感、成就感,“我相信,我们与自贸片区的合作将长期持续下去。玛弗罗将与大连一道发展、共同成长。”

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外商投资环境持续优化,截至目前,12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连设立了287个项目。我市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大连自贸片区累计推出46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3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2项国企改革案例在全国借鉴推广,19项创新经验及成果在国务院官网首页刊发,76项制度创新经验在全省借鉴推广。大连始终保持东北地区投资最活跃城市优势地位。

窗口办事实现“一件不两送、一事不两跑、一问不两询”。

主动上门雪中送炭 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数据显示,目前大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由7.28%降到3.72%,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得到有效缓解。

这是一家小微企业的第一笔贷款,金额并不算很大,110万元,但这笔贷款却让该企业走出了疫情带来的困境,可以说是雪中送炭。而看似很难的首贷,竟然是银行“送上门”来的。

“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邮储银行主动上门对接来了。”大连水一方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婧告诉记者,企业从事海鲜食品预制加工,自2001年创立以来,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2019年,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决定搬迁厂房,升级设备,再上一个新台阶。然而,疫情彻底打乱了企业的计划。“公司这些年的家底,大部分都投到新厂房里了,靠着剩余的积累,熬过了2020年的寒冬。但2021年的收购季,巨大的资金压力让企业捉襟见肘。”

2022年初,正当周婧一筹莫展的时候,邮储银行大连中山区支行的工作人员在深入辖区企业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于是有了企业与邮储银行的牵手。“像我们这种规模的小微企业,以往总觉得银行的门是很难进的。没想到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来了解企业需求并提供服务。”周婧说。

对邮储银行来说,大连水一方食品有限公司属于首贷户。在邮储银行工作人员帮助下,没有贷款经验的周婧很容易就学会了如何在线申请该行的“极速贷”,既节省了时间精力,放款速度之快也超出周婧的预期。周婧说:“拿到贷款后,新厂房里的机器就全跑了起来,争取到年底时,销售额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今年初以来,邮储银行不断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着力破解小微企业首贷难问题,因为对小微企业来说,获得首贷后,后续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为更好地助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我市出台了《大连市助企纾困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内含降费让利、房租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47条纾困举措。各银行业机构做好差异化金融服务,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暂时受困的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更改还款计划、延长还款期等金融支持。

我市银行业不断细化落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开展首贷培植、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提升、银企对接走访等专项活动。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继在2021年推动金普新区落地了东北地区首个实体“首贷中心”基础上,又推动高新园区和庄河市分别建立了“首贷中心”。

聚焦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我市各银行业机构纷纷推出线上普惠贷款产品,如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针对外贸型小微企业的“连贸贷”、浦发银行大连分行依托供应链的在线票据类产品“浦惠e贴”、兴业银行大连分行依托政府平台数据的差异化产品“快易贷”、渤海银行大连分行支持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政采贷”等,多达79种。来自大连银保监局的数据显示,我市银行业线上贷款增长迅猛,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银行业共为1.73万户小微企业发放线上贷款120.13亿元,同比增长24.2%。“目前我市小微企业贷款年均增速8.0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至3.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大连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说。

获得感更强 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

营商环境是最好的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去,企业就往哪里聚集。一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大连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办事服务的“速度”、市场化水平的“高度”、有为政府的“力度”和惠企政策的“温度”。

我市全面推进两级政务服务大厅建设,以群众视角改革综合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推行首问负责、容缺受理等12项服务制度;在全市社区、村建成1117个便民服务站,满足群众就近办事需求。打造“一号响应”的12345热线“接诉即办”品牌,开通12345“6”号键防疫咨询专线,高效解决市民防疫问题,真正成为市民信赖的“连心线”。

“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已提升到100%,实际网办率接近80%;数字赋能“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和疫情精准防控,拓展全市通办、区域通办和掌上办事项,目前已有207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300项全市通办、40项沿海六市“区域通办”、821项掌上办,政务服务不断由快办向好办发展。“一网协同”在全市68个单位上线运行,大大节约资源、提升行政效能。“一网统管”汇聚全市城市运行管理数据资源,打造六大主题场景,对接10大应用系统,目标是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城”,助力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化、科学化、精细化。

如今,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已减至0.5天、最快2小时,简易注销公告时间减至20天;办理建筑许可减至平均不到40个工作日;高压业务办理责任环节时间17个工作日,低压小微企业接电时间12个工作日;获得用水用气分别减至2个和8个工作日;办理商品房转移登记减至最快10分钟;招标投标实现在线开评标和中标公示,市本级电子化开标率达99%。市场主体生命周期内的各类事项均实现大幅提速增效,给市场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022年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10项,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同时向各园区个性化赋权89项,助力园区改革发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本级29个部门1000个行政许可子项、3543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行清单管理,及时公开并动态更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明明白白办事。

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市累计实有市场主体885519户,为2012年底的2.05倍。每千人拥有企业约45户,其中累计实有内资企业332179户,外商投资企业6628户。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

成绩不易,未来可期。大连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描绘的优化营商环境蓝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连振兴发展“十个新突破”、奋力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切实担起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的重任,以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我市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企业发展的福地、要素集聚的洼地和对外开放的高地,奋力开创“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许晓楠 吉存 巴家伟 郑鸿 邵海峰 图片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