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沃土英才兴连

打造近悦远来的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

——大连优化招才引智环境之“变”


变 抢抓三年过万亿之 回望一年新突破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抓好人才工作,关乎全局、影响深远。

一年来,大连聚焦“三年过万亿”目标,在重点解决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重点解决如何用好“第一资源”,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让大连发展后劲更足、动力更强、前景更光明。

2022年9月29日,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发布“兴连英才计划”15条及配套实施细则,锚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我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入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总目标,对做好新时代大连人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为推动新时代大连“两先区”“三个中心”建设,奋力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激活用人主体

引才、用才、育才“原动力”

我市坚持将人才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围绕提升用人主体和人才对象的体验感获得感,推动人才工作从“定政策”向“抓服务”层次转变提升,全链条整合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政策措施,形成“兴连英才计划”15条及配套实施细则,人才政策更加简化清晰;建成全市人才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政策落实更加高效直达。

用人单位处于人才工作的最前沿,一头连着人才和科研,一头连着政府和管理,人才政策怎么样、怎么用好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

“安家费360万元,科研业务费120万元,实验室建设经费一事一议,提供高端人才公寓(长期),可拎包入住,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步行3分钟可达学校附属幼儿园、附属学校(中小学)……”近日,大连理工大学2022年高端人才岗位招聘公告火了。公告中给出的这些人才引进条件,吸引了不少青年才俊的眼球。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人才办公室的电话成了“热线”,求职者不断打进电话咨询。该校新一轮人才引进工作开始了。

“‘兴连英才计划’的发布实施,为学校高质量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人才办公室副主任龙龙告诉记者。近一年,大连理工大学立足市情,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盯住“大腕”、分层引进、持续跟踪、系统联动,打造了一支总量合适、结构合理、能引领与支撑学科战略发展的人才队伍。优化整合市校招才引智资源精准引才,围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大力实施“带土移植”,布局多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进,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20余人,并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才方面取得新突破;分类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关键人才队伍布局,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引进人才,更要用好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将人才发展与大连市人才政策相结合,注重引进学科交叉方向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的刘猛具有环境、化学和生物学研究背景,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受到大连良好人才成长环境的吸引,刘猛选择到大连任职,成长为大连理工大学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院长。目前,刘猛还担任大连市分子快速检测和诊断(POCT)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其研究方向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为分子快速检测和诊断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刘猛表示:“我能安心地投入科研,完全得益于大连市和学校提供的高水平平台,让我有了更多的提升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和刘猛一样,选择留在大连工作的还有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的刘涛,在连12年期间,他先后获得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杰出青年基金、大连市创新领军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在光响应智能分子材料及关键设备研发方面作出了系列创新性的工作,自主开发了系列光开关的功能分子材料,探索其在量子信息、智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刘涛表示:“大连市和学校都很重视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大连拥有较好的鼓励科技创新的大环境,而且对人才在工作、生活和医疗等方面提供了优越条件。”2020年,刘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多年来,依靠大连市和大连理工大学提供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刘涛不仅个人得到了快速成长,而且通过多种渠道聚集海内外高端人才,形成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国际化团队,为在光响应智能分子材料及关键设备的持续自主创新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兴连英才计划’打造简明清晰、高效直达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提升了人才的获得感,让人才在大连工作生活‘有面子’。”据龙龙介绍,得益于我市精细化精准化的人才政策,大连理工大学1500余人可在安家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配偶随迁、创新支持等方面享受到全方位精细化服务。在子女教育方面,坚持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解决10余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在医疗保障方面,为尖端人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开辟就诊绿色通道,大连理工大学600余名两院院士、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进行高品质体检,及时发现并医治多名高层次人才的身体疾病;协助解决了学校重大科研团队引进的青年科技人才配偶安置,极大程度上稳定了高层次人才团队,为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

“今后,我们将根据市委对人才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引才方式,灵活把控引才标准,积极做好人才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连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龙龙说。

形成人才纷至沓来的“强磁场”

前不久,大连融科储能承担的“大功率、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堆技术开发”项目正式获批2022年辽宁省“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将提升全钒液流电池的技术经济性,为我国能源革命和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技术和装备支撑。

“我们民营企业能够获得立项,既得益于党和国家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得益于大连市人才政策的支持。”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宗浩告诉记者。

经过十多年耕耘,大连融科储能在技术研发、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在国内外实施40余项全钒液流电池工程项目,累计装机容量559兆瓦时(MWh),建成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0%以上。公司总工程师刘宗浩被评为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和领军人才,2021年他获得为期两年400万元的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支持计划的资助。

“大连人才政策对我工作的支持更有力,对我生活的关怀更细致周到,也为企业发展留住了很多人才。”刘宗浩感叹。储能产业涉及到化工、材料、电力系统等多个专业,在大连融科储能,既有清华海归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技术创新,有力支撑了企业发展,也有很多的本科生作为紧缺型人才,在实验室从事大量的实验工作,为企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刘宗浩说:“大连人才政策对于本科生的支持不仅限于真金白银的住房补贴,更着眼于人才有舞台、有空间,为他们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快速成长,既实现了企业的人才储备,也让优秀毕业生能够安心‘扎根大连’,更好地为大连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尤其是今年推出的“兴连英才计划”,让全市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和价值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年来,大连拿出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气魄,围绕用人主体和人才需求,从制度设计到配套措施、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对人才生态进行革命性重构,全力打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凝聚形成了人才纷至沓来的“强磁场”。

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88万余人,在连两院院士32人,各类高层次人才7500余人,人才净流入态势持续保持并逐步上升,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体现大连特色、实现国家使命、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集团军”

大连高新区英歌石,高水平科学城正在崛起。作为英歌石科学城布局的第一个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不仅是培养能源方面专业人才的地方,更是我国能源领域顶级科研团队的聚集之所。自去年4月投入使用以来,这里已经吸引了20个科研团队入驻,形成了近千人的科研规模,所来者无不是国内外的科学家和高级科研人员。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首届职工技能大赛(化学化工领域)就在这里举办。

认真配置溶液、小心翼翼地称量物质、调节电子天平、仔细观察实验变化……在中国科学院首届职工技能大赛(化学化工领域)比赛现场,各参赛队利用专业的科学仪器和试验设备,现场设计和搭建纳滤膜脱盐实验装置,并通过错流方式进行无机盐的筛分,使用给定的色谱仪,分析定量饮品中的组分和含量等。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将通过这个平台挖掘更多的优秀能手,为我市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助力。

如何完善人才体系建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升研究团队创新能力和效率,是大连化物所一直在摸索解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在激励人才创新活力方面,大连化物所形成了覆盖基础前沿、应用研究和重大任务领域,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全链条”人才计划体系。坚持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并重,兼顾基础类人才和应用类人才协调发展。对于优秀青年人才,通过自主遴选提前给予支持;对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基础类人才和应用类人才给予同等支持。同时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通过组建研究组组群,形成人财物的有效凝聚,提升了协同创新能力。如今,通过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及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大连化物所激发了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努力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态,形成了研究所和人才“双赢”的局面。

大连科创基础好,产业优势大,平台资源多,在东北地区独树一帜。市委、市政府注重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高标准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全面深化市校协同发展,加快推动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建设,深入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双一流大学”平台和科技领军企业平台,全力建好集聚人才的“蓄水池”,吸引海内外人才云集大连、创业大连。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国科大能源学院建成投入使用,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大连先进电子束测试平台已开工建设。9月22日,英歌石科学城举行新一批实验室开工仪式,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6个高能级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平台开工建设,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7亿元,全力打造体现大连特色、实现国家使命、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集团军”。

不问出处 广纳英才

英雄不问出处,大连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层次人才,不断扩大人才增量、提高人才质量、释放人才能量,为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赋能续力。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被誉为“机车摇篮”。铆工高级技师乔岩在这座百年机车大厂里工作了近30年,多个关键工序和重要岗位上都曾有过他的身影,他苦练技能,创新突破,不仅熟练掌握多种机车新产品和出口机车的钢结构铆工组对技能,还具有精湛的车体焊接变形控制绝技和部件火焰矫正绝活,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

如今,乔岩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上。“以师带徒”是大连机车的一项优良传统,乔岩要将自己的手艺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拥有一颗“工匠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可以成为企业的“领军人”。

乔岩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组建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内训师团队,制定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为更好地服务生产、服务职工,在乔岩的建议下工作室还配套了铆焊培训场地,为人才实训和大赛承办提供了平台。

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他组建的内训师团队,平均每年授课200余课时,受训人次达千人。乔岩在各种大赛中兼顾命题人、培训师和裁判员多种身份,他不仅要制定详尽的评分标准,还要给参赛者进行培训,并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给每个人做示范、讲要领。2020年,乔岩作为技术裁判员和教练,带领工作室成员参加中国工程焊接协会举办的冷作钣金工大赛,荣获一个铜奖和两个优秀奖。焊工成员先后在国际级焊接大赛“嘉克杯”和大连市焊接技能大赛上名列前茅。工作室荣获“辽宁省技能大师工作站”“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大连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殊荣。

在技术创新方面,乔岩创造的板材旁弯和箱型梁焊接扭曲变形创新火焰矫正方法,能够确保车体大型部件平面度矫正控制在1米左右,极大提高了机车组装的质量和效率。《一种焊接结构的加热矫正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机车箱型中梁渐宽式火焰加热矫正操作法》被评为大连市“绝招绝技”。

“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大连市近几年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创新成果申报渠道的扩展。”乔岩心怀感激地说。这些创新成果和荣誉的取得也深深影响着企业里有志有为的年轻人,大家争先恐后地学技术、练技能、搞创新,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展望未来,乔岩表示将继续在企业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高技能人才储备培养、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作用,继续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用行动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用担当为机车事业铺织锦绣。

乔岩等一大批劳模、工匠在大连建功立业,离不开我市不断完善的高技能人才选拔表彰机制,全市上下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优秀实用型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了一支匹配产业需求、结构优化合理的人才队伍。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近年来,全市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12年的26%提高到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由20.4%提高到28.5%,重点产业领域高水平科学家数量增长迅速,化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集聚优秀人才1500多名;人才保障更加全面,每年至少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02%,人才健康管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保障等服务更加完善,人才政策整体竞争力和优惠度持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充分彰显,7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大批自主研发技术应用于国产航母、中国天眼等大国重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大连鲜明标识。

锚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我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入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总目标,大连谋定快动、加压奋进,到2025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到2030年,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成效凸显,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基本建成,切实提升大连在全国人才版图中的地位,把大连打造成为各类人才竞相涌入的向往之地、创新之城、圆梦之都,为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许晓楠 冉嬛 刘春鹏 张丽霞 李楠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