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抢先抓早开局决战
勇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 “辽沈战役”急先锋的主力队员
大连高新区新貌 王华/摄
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博闻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董升
从冰天雪地到万物萌动;从正月初始到早春二月,仅两个月,在高新区,93个大项目全面开复工;招商行连赴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地区;辖区企业、孵化机构与政府面对面共话发展;新一轮政策资金全部兑现激发活力;创新综合体加速推进酝酿制度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开工建设;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正酣……高新区正以昂扬之姿焕发出经济的强势脉动。
开局定全局,首战必决胜,开局之年重在抢先机、成大势。高新区着力下好经济建设先手棋,抓招商、抓项目,谋创新、促改革,强落实、重实干,勇于探索创新,敢于担当作为,打响大项目建设发令枪,擂响招商引资出征鼓,吹响科技创新冲锋号。
今年以来,高新区上下齐心,以决战之姿迎首战,以决胜之势抢新机,开局冲刺跑,首战勇当先,以过硬成绩确保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勇当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 “辽沈战役”急先锋的主力队员。
思想争先
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增强创新意识
在我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辽宁省委对充分发挥大连支撑带动作用,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率先突破,作出重要部署。大连市委提出,坚决做到党中央有部署、大连见行动,省委有要求、大连抓落实,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大格局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大连高新区党工委坚决贯彻市委指示,提出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主力队员,增强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新征程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三年看头年,首战即决战。加快发展、全面振兴,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新年开始就马不停蹄,人人都有强烈的紧迫感。”这是高新区干部群众对2023年的第一印象。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绝不是一句空话。
开局首战,奋勇争先。高新区提出要牢牢把握做大经济体量、做优运行质量、做强创新力量、做实高企能量“四个着力点”,并从壮大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激活市场主体等层面明确目标任务。同时,高新区将“着力点”切实转化为具体工作方向,提出推进产城融合,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推动高新技术转化,发展平台经济、商务商业、文旅产业,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以微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七个增长点”。
如何落实各项目标任务,高新区制定了可量化、可考核的行动计划,将工作具化到数据、目标、举措,明确提出打响打赢“八大攻坚战”,围绕着做大经济总量、扩大投资规模、聚焦突出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壮大人才群体、提振企业信心、创新工作机制、做好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以点撑线,以线促面,以纲带目将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变得“可视化”“清单化”“标准化”。
围绕创新能力提升,高新区提出,2023年新增科小注册企业增长3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3%,新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类企业120家。为此,全区将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设服务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综合体”,打造高质量发展科技企业集群,构建“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国有民营融合发展”的三级孵化链条,打造企业持续研发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
表达方式的改变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变化,而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的创新突破。“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振奋人心,坚定信心。”高新区干部群众认为,全区的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赋予大连高新区“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彰显高新区奋力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主力队员的决心和信心。
布局抢先
紧抓项目建设先手布局产业高地
1月28日,春节过后首个工作日,节日气氛尚未散去,高新区已掀起了项目建设热潮,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拉开了高新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序幕。
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作为园区近年来最大的工业产业园项目,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释放出高新区着力打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双引擎”的强烈信号。
“2022年开年大项目是英歌石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今年是黄泥川智能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从科技创新到新兴产业,两年来的开年项目充分展示了大连高新区清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就是坚持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今年,高新区首次提出,推动全区产业结构逐步由“软”向“工”转变,大力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结合楼宇经济特色,大力发展以微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支持策源性企业当“链主”,推动“链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等全新的发展思路和计划。
新年伊始,关于产业发展的思考和谋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地面:在黄泥川智能制造产业园,施工工地上一片火热场景,入驻企业确立了“竣工即达产”的建设目标;在旅顺南路上,无人驾驶纯电动巴士悄然试运行,即将开创城市核心区主干道无人驾驶公共出行场景;在国际雕塑公园,元宇宙大厦旁,一块裸眼3D大屏正在进行测试,将为蓝色海湾增添一抹科技亮色;投资近两亿元“工业上楼”项目将全面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开辟楼宇经济发展新模式;总投资10亿元的智能制造科创中心项目、机场目视助航设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智能光电传感创新产业园项目等工程,项目纷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的技术在专业领域已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核心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大连宗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大力表示,在高新区,很多企业深耕高新技术,坚持科技创新,经过30年积淀,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园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通过先手布局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高端产业园区,加大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力度,有力促进企业交流,将进一步加速产业聚集,推动产业链发展。
招商当先
瞄准头部资源抢抓发展机遇
新年到现在,杨敏两个月内飞行了11次,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分别走访8个城市,一周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外地招商。她是大连海创招商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公司)招商二部部长,这家国有企业刚成立2个月,不过十余人,足迹却已遍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日本东京等国内外11个城市。
招商公司是高新区的“新生事物”,KPI考核、淘汰机制、“底薪+提成”……企业化运营模式打破了体制机制的桎梏,带来全新的工作体验。“目前公司员工构成有来自机关、国企的人员竞聘,也有社会招聘,工作完全按照市场化运行,干劲都被激发起来。”杨敏说,结合全区“1+8”产业布局,大家自主选择招商方向,深耕垂直领域,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专业化意味着精准化。“我们现在是瞄准企业,沿着产业链招商。”杨敏和同事们经常走访辖区企业,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产业图谱,采取“链主”招商模式,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新的招商机制进一步发挥政、事、企招商一体化优势,以区投资促进局为“链长”,统筹招商工作,搭建“招商大脑”线上平台,打造“智慧招商”新模式,加快构建以国有招商公司为主体的专业化招商体系,采取以商招商、平台招商、联盟协会招商、海创周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各类头部企业。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一体化,带来一系列丰厚成果。新年以来,大连高新区招商引资工作马不停蹄、亮点纷呈:2月1日节后上班第4天,大连高新区招商团赴北京招商;2月17日赴珠三角、成渝地区、武汉等地招商;2月19日赴日本招商……过去1个月内,园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加快“走出去”的脚步,争项目、拼项目、抢项目,打响招商引资“春季攻势”,打响头部企业争夺战,打响前沿领域突破战,形成多点开花、全国覆盖、海外发力的招商热潮。
高新区坚持把招商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聚焦先进技术、前沿领域、头部资源,实施“产业链”招商,吸引高能级项目加速聚集。2月20日,大连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推介会在日本东京成功举办,70余家日本知名企业代表和各界人士参会,进一步提升大连高新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两个月来,高新区招商团密集考察松下、柯尼卡美能达、四川长虹、东湖高新区、天府新区、蓝色光标、中国北方工业、圣邦微电子、中科创达等世界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和国家高新区,围绕数字经济、洁净能源、智能制造、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车联网、元宇宙等产业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抢抓发展机遇,力争在扩大投资增量实现全面突破,奋力开辟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科技优先
加快建设策源中心加强制度创新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英歌石科学城施工场地,机器隆隆,人员忙碌,各种机械摩肩接踵,目之所及,处处都是大干快干、火热沸腾的场景。项目施工方、中建三局现场负责人王海丰颇为感慨:“英歌石科学城的‘春天’比其他地方到的早一些。”44.3平方公里的土地如同进行一场大会战,数个施工队伍齐头并进、四面出击、集中发力,吹响了开年项目建设的冲锋号。
高新区将英歌石科学城作为全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围绕着“两年见雏形,五年全面运营”奋斗目标和“三个率先”工作要求,全力以赴推进科学城建设。“高新区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的‘常客’,一个月来好几次。”王海丰说,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现场办公,工作专班为项目解决重点、难点、堵点问题,给施工单位带来了信心。
“目前施工现场共有1000多名施工人员奋战在一线,最高峰时将有3000余人投入科学城建设中。”大连英歌石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玉帝说,目前,第二批9个地块实验室已经进场施工,第三批实验室及市政基础工程即将开始施工。年底前,一座智慧、宜居、生态的科技新城将崛起于英歌石的山水之间。
科技创新是大连高新区立区之本,英歌石科学城推动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台阶。如何在新起点实现新作为,高新区认为在政策和机制方面必须走在全国前列,他们在制度创新上下足功夫,持续深化“一区多园”空间发展格局、创新推出科技创新综合体改革、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促进机制改革。
“科技创新综合体”是体制机制上的一次突破,将在今年全面展开。“这项工作将率先从园区国有企业启动,培育‘1+N’‘旗舰+随行’的市场化科技创新组织形式,最终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特色的科技创新综合体。”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吴健说,这是一个融合式的体系,打破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同服务主体的界限,从发掘、投资、孵化、加速,到交易、市场化,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破解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通过这一创新举措,高新区将塑造开放、共享、协同、共赢的成果转化生态,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科技企业增长率,真正发挥全区科教资源丰富、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加快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在全国高新区争先进位展现新作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基地。
实干为先
抓落实重实干勇挑振兴“大梁”
1月9日,高新区召开重点投资项目及主要经济指标调度会,深入研究部署2023年项目谋划、建设等重点工作。“每个项目都要‘过筛子’,指出方向、点出问题、明确目标,要求各项工作必须画出横道图,确定时间表。”一位与会人员说,从去年11月开始,区党工委、管委会几乎每周召开一次项目调度会,仔细分解重大项目谋划、招引、落地等各项工作步骤,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为新一年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为政之要,重在实干,实干之要,重在落实。高新区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坚持真抓实干,强化担当意识和交账意识,实行严格的工作落实机制,建立工作横道图,对标对表,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工作,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1月30日,高新区举行新春企业座谈会,诚邀14家企业共谋发展。自2022年以来,春节过后第一时间与企业座谈已成为高新区的一项工作惯例。
2月22日、24日,高新区先后召开了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座谈会,共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事。
“新年伊始就和企业面对面谈发展、做沟通,把企业的事情当做头等大事,问计于企、问需于企,认真倾听企业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连高新区的务实作风和实干精神。” 座谈会上,企业家、民主党派人士等与会者认为,这样的座谈会“干货多”、内容实,没有寒暄客套,直奔主题,聚焦企业,坚持问题导向,现场破解企业难题,为企业注入信心,让企业备受鼓舞。
与此同时,新一轮政策兑现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继去年年底“高新20条”为575家企业兑现1.3亿元政策资金,2023年开年便启动了兑现工作,预计将兑现政策资金6000万元,累计兑现资金近2亿元。
以实干促发展,以实干纾企困,以实干解民忧,高新区用实干为企业谋发展,为人民谋福利,把蓝图变为现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在环涛路,一条下穿式立交道路已现雏形。几百米外,七贤路与七贤东路交会处,大连高新区第四学校正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就在今年3月1日,全新的高新区第二学校迎来了首批入学的孩子,在今年,他们还将同步推进8所学校、幼儿园建设。再向北,红凌路拓宽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施工,今年,还将启动道路维修、人行天桥建设等12项民生工程,总投资10亿元。
风雷激荡立潮头,勇毅笃行著华章。2023年对于高新区而言意义重大: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高新区十周年。党和国家对于大连高新区发展寄予厚望,使命如山,征途如虹。
星光不负赶路人,大海眷顾奋楫者。今年是辽宁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计划的首战之年,是大连市挺进“万亿GDP城市”目标的关键一年。大连高新区重任在肩,奋勇向前。全区上下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大连挺进“万亿GDP城市”贡献更大力量,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