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滨城 碧水长流

——时值“中国水周”回望大连145年城市供水历程

大连,这座位于中国东北的沿海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供水事业的演变与进步,无疑为其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水润滨城福泽长,百年供水谱华章。从清末龙引泉到中苏共管大连水道,从修建碧流河水库到引碧入连,从引英入连应急到引大入连应急,从跨海引水至长海县到谋划推进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回望中国集中供水事业发祥地大连145年的供水历程,为了让居民能喝上清甜甘冽之水,一代代供水人不断接续努力,无悔付出,为大连市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安全的水源保证,碧水长流。

碧流河水库。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华 摄

百年龙引泉开中国集中供水之端

1879年,为解决驻扎在旅顺军港的北洋水师官兵饮水问题,李鸿章组织踏勘选址位于旅顺北郊水师营三八里村的龙引泉,建设大规模集中引供水工程,由此开启了中国集中供水事业先河。

龙引泉工程1879年11月9日动工,分两期建设,至1888年结束。一期工程砌筑泉池一座,拱形暗渠442.3米,水井10眼;二期工程修建与一期工程暗渠相连接的浅暗渠342米,铺设直径165毫米铸铁管道5936米,利用地势落差沿旅顺龙河引水至军港,再跨海到军港南岸水雷营及黄金山脚下。港区内建淡水库、储水库各一座,铺设自来水分水管8098米,安装半自动水泵18台。两期工程共花费白银3.7万两,日供水1500立方米,供当地军民约2万人使用。龙引泉工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建的集中引水、供水工程,从1879年开建至1979年停用,服务城市供水整整100年。

见证这一中国集中供水事业开端的,包括一块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碑。1888年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当地百姓担心日后无水可饮,于是集体签名请求政府发布安民告示,承诺分一管水供百姓饮用,并立碑为证。于是,便有了这块至今仍矗立在原址的汉白玉石碑:“……另分一管添作池塘,专供该处旗民食用灌溉……立碑存记。”

此后,俄、日先后占领统治大连地区,这一时期尽管也陆续修建了广和配水池,大西山、龙王塘等水库,沙河口、台山净水厂,但中国百姓并未享受到多少用水便利,绝大部分人仍需要到街头巷尾卖水点买水,有的人只能饮用水质很差的井水。

城市解放

人民享受到供水事业大发展成果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大连城市供水事业有了全新发展。辽东半岛中苏共管委员会成立,下设水道局管理城市供水,改造、新建了大量的供水设施,彻底改变了之前只为少数人供水的状况。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大连最大日供水量达到8万立方米,供水人口达到52万人,用水普及率提高到73%。

1951年,周恩来总理到大连视察,对大连城市供水事业给予极大的关怀,他亲自察看了大西山水库、广和配水池和台山净水厂,指示要兴建玉旅线给水工程,解决旅顺地区用水紧张问题。1954年,大连率先成立“节约用水办公室”,实行仪表计量收费制。1966年,全国节水会议在大连召开,总结大连钢厂的废水回收、大连化工厂的用水管理和大连工学院的设备改造等节水经验。

碧水入连

城市水源地发生历史性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虽陆续修建了一批水源工程,但供不应求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寻求大河流、大水源地引水成为当时重点考虑的思路。1972年,大连遭遇罕见旱灾,4—7月份连续3个多月未下一场透雨。严重的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从水量分布及水质上看,大连地区的普兰店、庄河等北部山区相对于金州以南地区,水量更为丰富,水质也更好,但也意味着向主城区供水的成本更高。

1973年7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刚果总统到大连访问。在旅顺白玉山头,周总理问时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市委书记刘德才:“旅大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刘德才回答:“水!”引碧入连的构想得到了周总理首肯。1974年4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水电部会同辽宁省、旅大市水源办、旅大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共同对碧流河水库及引碧入连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现场审查,并批准修建碧流河水库,投资总概算1.9956亿元。1975年6月,旅大警备区司令员、市革委会主任刘德才在新金县双塔供销社院内主持召开动员大会说道:“凡在大连喝水单位,都得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大家事大家办!”1975年10月,碧流河水库大坝工程正式动工,1984年提前向大连市供水,1986年全部竣工。由此,大连市饮用水源地从金州以南地区历史性地转移到了普兰店、庄河北部山区一带。

1981年开始,在建设碧流河水库的同时,在“六五”至“九五”的四个五年计划中,大连市先后投资29亿元开工建设引碧入连一期、二期、三期工程。1981年12月,大连市启动引碧入连一期工程,1984年竣工,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1988年4月,引碧入连二期工程开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市建设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1990年3月完工,全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60万立方米;1992年12月,引碧入连三期工程开工,历时5年至1997年10月全面竣工,城市日供水能力提高到120万吨,“水荒”问题初步解决。

2000年前后,大连遭遇了史所罕见的连续5年特大干旱,城市面临着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断水”危机。市委、市政府果断应对,投资21亿元紧急启动了引英入连应急供水一期、二期工程和英那河水库扩建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再增加66万立方米,达到186万立方米。2009年,大连市再次投资近50亿元实施大连首个域外引水工程——引大入连工程建设,从位于沈阳、抚顺交界的大伙房水库向我市碧流河水库实施引水,开辟域外水源,至2014年9月实现全线通水。

长海县远离大陆,改变岛内居民和生产“靠天吃水”的供水模式是市委、市政府一直的牵挂。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大连市投资近10亿元建设国内最大的跨海引水工程——长海县跨海引水工程,彻底结束了长海县居民吃苦咸水的历史。

从兴建碧流河水库到跨海引水至长海县,多年来,为了百姓能喝上更干净、更优质的水,大连已经累计投入资金超百亿。此外,从2001年开始已累计投入资金超85亿元,对城市供水老旧管网进行改造。

水务事业迈向新起点

城市供水安全更有保障

2001年,大连市水利局更名为大连市水务局,承担起全市水资源统一划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项职责,城市水务事业一盘棋正式开启。2003年,大连被列为全国仅有的三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1年,大连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家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之一;2013年,大连市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大连供水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水源开发、供水设施建设、水质监测、供水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水务体系。

2017年2月,为进一步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统筹发展全市水务资源,我市整合相关涉水链条企业正式成立大连市水务集团,城市水务事业迈入集团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新阶段。几年来,作为市属公益国企,水务集团以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为第一使命,同时大力推进降本增效,连续四年实现“收入利润两增长、成本补贴两下降”,通过降低管网漏损、优化调度运行模式累计节水6000余万吨,供水保障率和水质合格率始终保持100%,逐步迈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现代化水企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进一步提升社会用水便利度,水务集团推出了18类、35项水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实行用水报装“三零三全”和项目管家可视化服务,全面升级大连供水服务热线96677,推动水务服务线下分散管理向网络集约管理转型,用户满意度持续提升。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要求城市水网也要更安全、更高效。当前,大连正以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大连现代水网建设完善升级,补齐水资源供需矛盾短板,统筹协调水资源配置。围绕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大功能,正以系统治理为手段,以强链补链为重点,建设均衡高效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城乡统筹的供水保障网络体系、安全韧性的防洪减灾网络体系、美丽幸福的河库生态网络体系、数字孪生的水网调度指挥体系、现代高效的水网管理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瞄准创建全国水网市级示范区,全面提高水网规划与建设水平,探索北方沿海缺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河网治水之策。计划到2035年,全市骨干水网格局基本形成,有效支撑与衔接辽宁水网;市县水网充分衔接,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显著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河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保护;水网数智化水平显著提高,水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焕发新活力,绿水经济发展形成新业态。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