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拉松 唤醒一座城——第35届大连马拉松赛与城市精神的共振

5月11日,大连马拉松参赛选手集体跑过人民广场路段。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韬飞 摄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陈晶

2025年5月11日清晨7时30分,随着发令枪响,3.3万名跑者从大连东港商务区奔涌而出,第35届大连马拉松赛的赛道瞬间被点燃。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跑,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次城市的集体心跳。从山海相拥的赛道到市井烟火的老街,从国际精英选手的竞速到孤独症少年的坚持,从足球城的复兴到文体旅商融合的探索,大连用一场马拉松,诠释了体育如何唤醒一座城的活力与温度。

赛道上的城市名片:从“精英标牌”到世界目光

今年,“大马”迎来历史性时刻——升级为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报名人数突破10万,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创下赛事新高。42.195公里的赛道串联起东方水城、中山广场、劳动公园等城市地标,跑者脚下的大连既有海风拂面的诗意,也有市井街巷的烟火。正如俄罗斯跑者戈里所言:“奔跑时才能感受到大连的美,这里像社区一样亲切。”这位定居大连21年的“洋女婿”,已是第4次参赛,他用脚步丈量着城市的变化。

赛事奖牌设计融入星海湾大桥、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槐花等元素,特别设置的赛前早餐跑充满着“大连味道”——从海参粥到海菜包子,大连文体旅暨马拉松博览会,更是成为了城市特产的“移动展销会”。

流量变增量:赛事经济的“乘法效应”

马拉松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城市经济的引擎。本届“大马”正值大连国际开放月,组委会联动260余家商户推出“吃住行游购”优惠,选手凭号码布可享景区门票优惠、地铁免费、酒店延迟退房等服务。

这种“体育+”模式正与国家“赛事三进”政策深度契合。大连将赛道化为“露天剧场”,34个文化加油站沿途分布:柔力球舞动彩绸,太极扇开合生风,京剧与民乐交织……“我们表演得越精彩,跑者就越能感受大连的热情!”一位志愿者的话道出了文体旅融合的真谛。

公益与竞技同行:奔跑中的城市温度

在数万名跑者中,一支特殊队伍尤为动人——46名志愿者陪伴9名孤独症少年完成半马。海之星跑团坚持4年半每周末陪跑,从起初几百米到现在21公里,让这些孩子用脚步击破偏见。“他们不是最快的,但一定是最勇敢的。”带队人徐守国的话,让竞技体育有了更温暖的意义。

这种全民共赴的激情,恰如大连近年来的城市发展逻辑——以体育为纽带,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市政府大力支持文体旅商融合项目,将马拉松赛道延伸为城市经济的“黄金走廊”:赛事期间酒店预订量激增,文旅消费环比提升,星海湾的夜经济市集单日客流量突破纪录……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市民对城市认同感的具象化表达,更是“以赛兴城”战略的实践成果。

唤醒与共生:体育重塑城市逻辑

大连的体育基因从未褪色。当3.3万人用脚步激活城市街巷,当足球少年在青训基地挥汗如雨,当“赛事+”经济撬动消费新场景,体育已成为大连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从1987年首届赛事至今,举办了35届的“大马”见证了一座城的蜕变。它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文化展台、经济引擎、公益平台。当体育与城市共呼吸,奔跑便成了最动人的城市叙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编辑:李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