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80后”研究员入选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
载荷专家张洪章带着自己的实验到太空去“出差”

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张陆(中)、武飞(右)、张洪章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本报记者综合新华社等消息,昨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人员名单公布,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3名航天员与大家见面。作为第二位即将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载荷专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洪章将发挥专业优势,在轨开展“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将载荷实验带到太空上。
载荷专家带着自己的实验飞天
博士毕业后,1986年出生的张洪章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开展储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张洪章说:“我本身从事的是化学工程专业,具体是能源储能、新能源、新材料的领域,跟航天的关联还是非常密切的。它是一个综合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材料。这跟空间站上方方面面的研究领域,契合得非常好,甚至包括在天上的一些生命相关方面的领域,所以我学习的这些背景知识都可以应用到在轨执行科研项目当中来。”
首次登上太空,张洪章将利用空间站重点开展电源领域的科研工作。“我具体从事电源领域,做过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这些研究也是航天电源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所以在轨时我也会关注在轨相关电源的工作状态,我自己也设计了相关的实验带到空间站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取得一个满意的成果。”
作为一名载荷专家,张洪章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天上做科研,除了本专业的科研项目外,他还要和队友以及地面科研人员一起努力,接续开展空间微重力物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领域的百余项空间科学实验、试验。中国空间站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张洪章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验平台。张洪章说:“对于我这样的科研人员来讲,可以在中国空间站这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进行科研,就可以做到以前很多中国科研人员和老一辈科学家一直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也可以在上面解决以前很多人一直想解决却解决不了的难题。进入中国空间站以后,一定会倍加珍惜这次飞天的经历。将全部的精力投入空间站的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希望将每一位科研人员在地面的辛勤和汗水和智慧都变为现实,能够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爱好打太极拳的能源专家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张洪章因此选择做科研,也因此选择成为航天员。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张洪章除了将在自身专业领域大显身手之外,还会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为神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6个月的太空生活带来更多惊喜。
生活中,张洪章爱好中国传统文化,因接触太极拳而引发对中医学科的浓厚兴趣,并将兴趣演变为空间站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爱好有三个,一个是太极拳,一个是朗诵,再一个是中医。感觉有点跟年龄不符,但太极拳确实是对身心非常有益的运动,我在空间站希望有些闲余的时间打打太极拳,然后朗诵一下诗歌。包括日常的中医理疗、按摩手法我也比较喜欢,也学习了一些。在轨的时候,如果我的队友不舒服,我还可以帮他们放松一下。”
从常年待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成长为体能、心理、技术全面过硬的航天员,张洪章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如今已经做好了“一飞冲天”的准备。张洪章说:“我感觉最难的事还是转椅。在这个过程中来回会使你产生一种眩晕的感觉,所以要尽量让我们训练到一个临界值,让自己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训练。我一开始来的时候,大概是不到75千克,身上也没有多少肌肉。后来经过锻炼,包括跑步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现在我大概是69千克,肌肉已经增加了很多,主要就是坚持锻炼,这是非常有效的。”
“国之大者”在我心
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发展阶段已有三年,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有效助力了中国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张洪章无比期待在国家太空实验室见证中国科技的突破与跨越,他希望在自己“太空出差”的六个月内,让空间站能够有更多的产出,助力国家科技发展,造福社会。“航天员在天上,一方面是做空间站的照料运行维护,另外一个更大的任务就是让空间站能够有更多的产出,建站为应用这个目标我们一直没有变,所以我们在地面经过更多的训练,也是希望能够更好、更快、更高效地执行在空间站的任务,能够助力空间站有更多科学产出来服务社会,使国家科技更加进步。”
在出征前与记者的见面会上,张洪章掷地有声地向祖国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国之大者’在我心!我们将竭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凝聚着广大科研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科研项目,助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与跨越。”
39年,上下求索。这一次,张洪章将怀揣报国之心,带着探索之志,在浩瀚太空里,为国家航天事业绘就新章,也让“做国家需要的人”的誓言,在星辰大海间回响。
(部分内容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科院之声)
